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首页 > 文明创建 >正文
华阳镇:“六尺巷精神”开出基层“治理良方”
时间: 2025-11-10 09:13:51  来源: 望江县人民政府网  

“千里家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。”源自桐城的六尺巷典故,承载着“谦和礼让、以和为贵”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。近年来,望江县华阳镇深度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将这一文化瑰宝转化为治理实效,推行“六尺巷工作法”,通过文化润心、机制创新、多元共治,破解了一批基层治理难题,让千年古训在实践中焕发新生,为乡镇基层治理注入持久动力。

文化铸魂,古训新释激活治理内生力。在华阳镇白沙村,这一精神再度焕发时代光彩。近日,该村通过耐心调解、创新举措,成功化解了一起因排水问题引发的邻里纠纷,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注入“六尺巷”文化内涵。

今年上半年两户村民因排水问题产生激烈争执。有户村民日常生活用水需经隔壁家院落排出,但隔壁人家坚决反对:“去年他家倒粪水到我院里,害我滑倒受伤,这次说什么也不能再让步!”双方各执一词,矛盾愈演愈烈,甚至险些引发肢体冲突。

村“两委”得知情况后,迅速启动“六尺巷调解机制”。由镇综治办、村调解员等组成的调解小组多次实地走访,既倾听有需求户的合理诉求,也体察隔壁人家的实际困难。调解员以“六尺巷”典故为引,劝导双方换位思考:“邻里间磕碰难免,但若只顾争一时之气,堵了排水道,更会堵了乡亲的情分。”经反复协商,双方最终达成协议:由村委会统筹安排施工队,在两家院外公共路段钻孔埋设排水管,既避免水流经过私人院落,又保障排水通畅。

近年来白沙村将“礼让和谐”纳入村规民约,已累计化解宅基地、排水、土地界址等纠纷20余起。“争一争行不通,让一让心敞亮!”村民纷纷点赞。

机制筑基,破解基层治理难题。华阳镇将“六尺巷”典故中蕴含的“谦和礼让”“和为贵”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,立足镇情,精准发力,久久为功,不断探索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,构建起矛盾化解的闭环机制,让治理既有温度又有力度。

筑牢“主心骨”,坚持党建引领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,全面实施“书记领办项目”,聚焦群众关切,以镇党委为“轴心”统筹抓总,制定《华阳镇深化“六尺巷工作法”实施方案》,村级党组织具体实施,汇聚多方力量,共同组建“治理联盟”,建全“镇—村—网格”三级联动机制,依托全镇67个网格,形成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,实现“人在格中走,事在网中办”的工作格局。

深化“和理念”,强化宣传举措。将“六尺巷”典故中“和为贵”的理念和“谦和礼让”的美德融入到村规民约中,让做人处世有尺可依、进退有据,以制度准则规范群众行为。开展“定区联户”上户走访及“小板凳”微宣讲等活动,走进田间地头、村民家中、街头巷尾,以通俗易懂的方言,讲解党的理论政策、移风易俗知识、新文明新风尚,塑造文明、和谐的乡村风气。积极开展“六尺巷故事进万家”活动,通过宣传栏、村村响广播、等载体积极推送典型案例,结合文艺演出开展宣传20余场次,覆盖群众4000余人次。

共治聚力:和美乡村图景徐徐展开。“六尺巷工作法”不仅化解了矛盾纠纷,更激活了群众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,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。镇、村两级干部职工主动“俯下身、沉下心、进家门、交真情”,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真心化解民忧。

华阳镇积极践行“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”,以网格为单位,创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网,联动综治、司法所、派出所等业务部门,建立“一站式”矛盾纠纷调解平台,对网格内反映的各类诉求事项实行无差别、兜底式受理,快速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,实现“小事不出网、大事不出村、矛盾不上交”。牢固树立“关口前移、靠前一步、主动作为”调解新理念,不断健全完善“常态化滚动排查机制、全方位服务群众机制、多元化矛盾调处机制”,持续壮大专业调解队伍,将村(社区)“两委”成员、乡贤、致富能人等纳入到人民调解组织中,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,对重大、疑难的矛盾纠纷进行“专家会诊”,提高化解矛盾效能,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、吸附在镇域。

如今,“六尺巷工作法”已在基层治理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。华阳镇基层矛盾化解效率大幅提升,群众满意度持续提高,2025年,主动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130余起。

下一步,华阳镇将继续深化“六尺巷工作法”实践,加强调解员队伍专业化建设,提升依法调解、以德化人的能力;运用智慧治理平台,实现矛盾纠纷源头排查、动态监测、快速处置;持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,让“以和为贵”的理念深植人心,推动形成人人讲礼让、事事求和谐的良好风尚,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,为乡村振兴筑牢和谐根基。(华阳镇:徐丹青 伊婷)




编辑:秦梦莹

初审:帅文英

终审:方志斌


文明风尚 更多>>
文明播报 更多>>
关于我们 | 律师申明 | 联系我们 | 投稿邮箱 | 加入收藏
主办:望江县委宣传部 望江县文明办
技术支持:中安在线
皖ICP备11009545号-2 皖公网安备3408270234096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