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首页 > 文明播报 >正文
望江打造“绿色高地”绘就生态美景
时间: 2025-08-18 10:18:49  来源: 望江新闻网  

长江下游北岸,望江县境内,29094.6公顷湿地如镶嵌于江淮大地的翡翠。这些湿地不仅是112种湿地鸟类的乐园,更是“鸟中大熊猫”青头潜鸭的稳定家园。近年来,望江县以湿地保护为基,筑牢生态屏障,让这片水土间的生物多样性之美愈发斑斓动人。

机制先行织密全域保护网络

保护湿地,制度是根基。望江县高标准设立武昌湖湿地保护中心、江豚保护区望江管理站,构建起“湿地+江豚”双核管护体系,并深度融合“林长+河(湖)长”制,创新推行“林长+检察长+警长”协同机制,实现专职巡护全域覆盖。

该县将湿地保护纳入县、乡、村三级责任清单,联动环保、水利等多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,每月通报保护动态、每季会商难点问题。如今,“政府主导、部门协同、社会参与”的保护格局已然成型,为湿地生态安全撑起“保护伞”。

科技赋能摸清生态家底

科技为湿地保护装上“智慧大脑”。望江县联合安徽大学、省林科院等科研机构开展生物多样性专项科考,建立涵盖12大类300余项指标的武昌湖湿地数据库。在核心区布设56处高清监控点,建成生态智慧监管系统,实现青头潜鸭栖息动态、湖区水质变化等数据的实时传输。

相关专家经过连续5年开展的候鸟迁徙监测确认,武昌湖是“东亚—澳大利西亚”迁飞路线上的重要中途停歇地。监测数据显示,武昌湖水质已连续8年稳定在Ⅲ类,为珍稀水鸟提供了优质栖息环境。

生态修复激活湿地自然生机

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让湿地焕发新生。望江县实施武昌湖湿地植被优化项目,清除外来入侵物种区域1200余亩,补种芦苇、菖蒲等乡土水生植物800亩;完成315亩沿湖混交防护林建设,筑牢湖岸生态屏障。

该县还同步推进小微湿地修复与底泥改良工程,累计修复退化小微湿地15处,改良底泥3.2万平方米。

生态修复的成效显著:青头潜鸭种群数量从2018年的12只增至如今的53只,白鹤、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连续3年稳定出现,武昌湖成为名副其实的“鸟类驿站”。

共建共享绘就人鸟共生图景

湿地保护离不开公众参与。望江县借助“世界湿地日”“爱鸟周”等载体,开展湿地保护进社区、进校园、进企业活动近200场,举办湿地摄影展、生态诗歌大赛等特色活动46场,公众保护知晓率达85%。

生态研学、观鸟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兴起,带动沿湖12个村发展民宿、生态农产品销售等产业,年增收超300万元。“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我们的饭碗”,这已成为望江群众的共识。

该县还计划继续深化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,探索湿地碳汇交易试点,推进“湿地+文旅”融合发展,培育生态研学、观鸟旅游等新业态,让湿地生态屏障持续稳固,让万鸟栖息的家园长久安宁。(来源:安庆日报,何飞、檀大鹏)


文明风尚 更多>>
文明播报 更多>>
关于我们 | 律师申明 | 联系我们 | 投稿邮箱 | 加入收藏
主办:望江县委宣传部 望江县文明办
技术支持:中安在线
皖ICP备11009545号-2 皖公网安备34082702340966号